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云与计算BG副总裁:张顺茂
点击量:发布时间:2020-08-25 09:25标签:华为(24)张顺茂(1)副总裁(1)
(张顺茂,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云与计算BG副总裁)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很高兴为大家汇报华为在云计算方面的一些想法。大家都非常关心,我们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帮助企业和政府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其路径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混合云(华为Stack)是企业智能升级的最佳路径,也是联接企业现在和智能化未来的桥梁,唯有通过混合云才能跨过生态的裂谷。
我们知道,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对云和AI技术的应用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根据华为全球产业展望GIV预测,到2025年,全球企业将普遍使用云技术,基于云技术的应用使用率将达到85%;AI技术将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将有97%的企业在生产和运营管理中采用AI;全球产业的数据量将达到180ZB,企业数据的利用率将达到86%。云将成为企业最主要的创新基础和效率提升手段,是AI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生产力和创新引擎。但是,在走向未来的路上,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距离。我们认为,企业在迈向智能化的路上,将会遇到六大生态裂谷:
第一个是应用裂谷。我们知道,云很美好,但是企业仍然存在大量现成的、历史的IT的资产。而这些IT资产怎么办?这就是应用的裂谷;
第二个是数据裂谷。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当然越多越好,数据质量越高越好,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数据库。但现实是,我们有大量的数据孤岛存在,而出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离数据库的形成还存在很多壁垒;
第三个是能力裂谷。我们知道,相对于需求,社会上,IT人员的供给是很少的。但是,这些很少的IT人员又不得不把精力和技术都用于日常的运行维护当中,忙于“救火”,那就很难把IT作为一个生产工具用于生产创造。所以,这里存在一个能力的裂谷;
第四个是人才裂谷。大家知道,在疫情期间,包括大数据、AI在内的一些非常好的技术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包括精准抗疫、精准防疫等等,都让我们体会到了新技术的贡献。但是,由于人才的稀缺,导致了障碍的形成。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五个是技术裂谷。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保证信息的安全?这是现阶段政府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六个是行业生态裂谷。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打造生态。我们知道,在消费者互联网上,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应用市场,包括刚才余承东总也在讲,以鸿蒙为基础,打造我们的应用商城。但是,我们在面向2b,面向行业市场的时候,我们行业的新生态,行业的marketplace在哪里?这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六大生态裂谷,如何跨越?我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应用混合云(把公有云和私有云整合起来提供的一套方案),构建联接企业现在和智能化未来的桥梁。
一、双模IT,共赢企业智能升级。通过混合云,我们要解决存量IT和创新IT应用之间的共存问题,我们称之为双模IT,共赢企业智能升级;
二、专业运维,让企业聚焦于业务发展,让企业稀缺的IT人才和资源能够聚焦于生产力的提升,而不是深陷于日常的运维;
三、普惠AI,共创企业AI实践。也就是说,如何让大家都能够简单、快速地使用AI技术,而不是让技术永远停留在200万年薪的专业人才手中?唯有通过普的AI,才能发挥AI的价值,实现普惠的AI,从而共创企业的AI实践;
四、数据“不出门”,安全与创新兼得。各个企业和政府所关心的数据保护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解决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之间的矛盾问题;
五、共享公有,丰富生态应用。我们刚才所说的生态,是怎么能让行业的应用生态和公有云上已经有了的那么多的应用市场的共享和互通,同时又能够把行业的生态打穿。我们认为,混合云就是这样一个从现在走向未来,走向智能化的一个桥梁。
(1)双模架构,立而不破,连接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双模IT的架构既可以让企业拥抱未来,也能够适应企业过去的IT架构。比如,华为云ROMA平台能够连接新老应用与数据,打通数据边界;连接云上与云下,打通企业系统边界;连接IT与OT,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连接企业与合作伙伴,打通企业的生态边界。也就是说,华为云解决了传统IT能够部署到云上的问题。它支持传统IT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公有云上,我们也能够支持创新IT的应用生态,既能够让企业或政府的创新业务能够部署在公有云上,也能让传统的业务部署于应用,部署在本地云上。当然,本地的云也要能够支持本地的创新业务。这样,就能够让企业或政府的传统的IT应用和创新的IT应用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部署,同时都能够上云。同时,这样一个应用平台还要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
刚才谈到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里面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传统的应用要上云,我们大量工厂的机械、设备、仪器要能够连接到云上,这是工业互联网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仪器、设备要连接到云上,就要通过IOT等手段才能实现。让大量的数据能够集中在本地部署的云,或者是公有云上,我们才能完成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同时,这样一个应用平台还要连接自己的应用以及合作伙伴的应用。这是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很大的价值,包括生态链的整合、供应链的整合和打通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知道生态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我们要让各种合作伙伴的应用也能够在混合云上得到连接和贯通。
(2)陆海空合成作战,让IT员工从二线运维人员变成一线生产人员
采用专业的运维服务,解决企业运维能力不足的问题,让企业IT员工从二线运维变为一线生产人员。
因为IT人员的稀缺,我们更加需要他们能力的释放,使他们能够聚焦于业务。而混合云的供应商、服务提供者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企业IT运维的远程支持,甚至包括代维、协维、托管等等,当然也包括提供地面服务队伍,让企业的稀缺人才能够释放出双手,能够让他们从二线的运维人员变成一线的生产人员。即用IT的手段,用信息化的手段,用人工智能的手段解决企业所各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期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数据的安全问题。那么,如何实现数据“不出门”?混合云可以解决核心数据库或者敏感数据库在本地部署的问题。当然,同时也能够解决一部分数据需要放到公有云上的问题。那么,我们上到公有云上的创新业务数据,它的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混合云要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加密和数据本身的加密技术,而这些加密的密钥不是放在云服务的提供商手上的,而是要放在客户自己那里,由客户自己掌控自己的钥匙。混合云能够做到的是,这些数据什么时候被使用,什么时候被销毁等等,实际上都应该是由业主自己来决定的。
(4)共享云上Marketplace,帮助企业打造行业专属应用市场
共享公有云丰富的生态应用,行业领军者可以为其行业生态圈赋能,助力行业生态的发展。例如,华为云Stack与华为云的应用生态完全深度融合,依托华为云Marketplace混合云专区,企业用户可以在本地管理界面上“一键获取”海量优质行业应用,在助力自身业务创新的同时,也可以构建行业专属的应用市场,为行业生态赋能。
当前,公有云上已经汇聚了大量的行业APP和行业的应用,那么,如何让本地部署和私有部署的客户能够享用它们,而不是重复“造轮子”呢?混合云能够打造出一个客户本地部署的应用市场,并实现与公有云上的应用市场的互通。这样,企业不仅能够享受公有云上已经积累起来的各种行业应用,同时也能在本地部署的云上实现与行业内生态链上的行业伙伴的不同的应用的纵向打通,从而形成一个行业的生态圈。就像我们所说的消费者互联网会有一个消费者生态圈一样,在混合云上,各个行业,比如石油、金融或者是地质勘测等等,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产业链,并能够在这个产业链上形成自己的应用市场,形成产业链上的生态伙伴共享应用的生态。
(5)企业望AI兴叹:人才少、门槛高、不会用、落地难
AI是一种能够让各行各业实现所谓智能升级的关键技术。但是,大多数企业对这一技术望洋兴叹,因为人才难得,使用的门槛也很高,既不会用,也难以落地。比如针对数据的处理、清理、治理,训练一个模型等等,都存在很多障碍。那么,怎样广大企业和政府能够使用这些技术呢?
华为云在2020年3月推出的企业级AI应用开发套件ModelArts Pro,内置行业领域算法,提供全新的行业AI落地方式。华为AI计算框架MindSpore内置丰富的算子库和模型算法,可帮助AI工程师高效开发高性能的AI应用。同时,华为AI集群Atlas 900提供强大算力和高效算子开发能力,支持AI专家更灵活、更快速地进行AI技术创新和科研探索,创造新型的神经网络和创建特定领域的AI框架。
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提供的这样一个一体化的开发平台,能够让AI“小白”,即一些初级的AI使用者也能够使用它,让那些没有太深入的专业知识的人,借助这样一个开发平台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标注和数据处理等任务,也能够利用它训练出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并得到推理和应用。当然,随着这些应用工程师水平的提升,平台也要能够提供更深的能力,让他们和一些资深玩家能够做出更多的创新,进行更多更精密,精度更高的模型的训练。借助于这样一个平台, 让AI的人才能够聚集起来,让人人都能够可以成为 AI的开发者和 AI的受益者。这是混合云提供商应该做到的。
(6)ModelArtsPro:构建模型生态,让企业站在巨人肩膀上,吸收全宇宙能量
混合云还应该提供一个模型。下午一些专家谈到,对模型的训练非常重要,因为模型是非常值钱的。因为这些模型往往积累了三种人的智慧:一种是数据科学家,一种软件工程师,还有一种是行业的、领域的Know-How,即工业的经理和他们的专业知识。这三者相比,我们认为,最后一种人最为重要。然后,要训练形成一个三者相结合的模型,并把它放在类似于Market Place的应用商场上,让更多的人能够直接使用它,而不需要去重复地训练。比如,华为的数据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中国石油领域的工程师共同开发出一个油井探测,油、气、水层的智能识别模型,这个模型非常复杂,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的知识。但是,一旦训练出这样一个模型来之后,我们要把它放在华为云上,放在一个人工智能的专业商城里,就能使更多的油井勘探人员能够直接使用。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可以把传感器探测、采集过来的数据进行推理,从而以较高的精度推测出到底有没有油,水、气、油又分别在哪一层等等,不需要更多的专家进行重复的数据分析与判断。
混合云通过与中国人寿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叫做“Bbest Practice”的实践,它帮助中国人寿使用云,打造了企业的“智慧保险”。首先是在运维方面,通过混合云,华为云提供了一套代维、协维的IT手段,包括远程支持等等,让中国人寿运维人员的运维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而这些运维人员腾出手来做什么呢?他们可以做创新的业务应用,做IT开发等等。比如,他们利用华为云所提供的OCR(影像识别套件),可以轻松、精准地进行一些OCR医疗票据的识别和报销,从而尽快进入理赔流程。我们知道,传统的财务做票据识别、报销,有大量的人工填写和识别工作,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而且容易出错。而中国人寿后通过OCR套件扫描,可以快速、精准地识别出关键信息,从而使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同时,他们享用了公有云的能力,将少量数据在公有云上训练完成后,能够把大量核心数据部署在本地,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中国人寿本地的应用商城和华为公有云上的应用商城也已实现了互通,中国人寿能够享受到很多公有云上已经存在的经验和知识。
一、数字化的时代,云或AI的应用程度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企业在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路径上,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六大障碍或者生态裂谷。针对这六大生态的裂谷,我们认为,混合云是企业智能升级的最佳的路径。
而混合云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首先,它必须解决IT双模架构的问题,即同时支持传统的IT应用和创新的IT应用,又是立而不破的,能够同时支持老的应用和创新的应用,而且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连接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二,针对企业稀缺IT人才的问题,混合云提供商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代维、协维、远程支持和本地支持,让企业的IT人员释放出双手,能够从二线的运维人员变成一线的生产人员。第三,混合云应该解决各个企业和政府、业主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和敏感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保证数据不出门,业务数据要加锁,客户的数据自己做主。第四,我们要让企业的应用商城能够同时享受到公有云上已有的知识的积累,要助力企业在整个行业生态链上的打通,构造自己行业的专属应用市场。第五,混合云,包括华为云还应该提供一个简易的、方便使用的开发平台,构建人才生态,让人人都可以成为AI的开发者,享受AI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第六,混合云还应该提供AI模型和AI工作流的应用商城,构建一个模型生态,让其他企业和开发者能够站在别人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全宇宙的能量,实现跨越式的增长。